互聯網來襲 雜志廣告如何突圍產業視野
在傳媒業處于劇變的今天,一方面,“唱衰”傳統紙媒的聲音不絕于耳;另一方面,人們也在不斷尋找、發現傳統紙媒是否應該轉型、如何轉型以及轉型成功的例證。作為傳統紙媒的重要組成部分,雜志等紙質期刊在營銷模式上的變化和探索,或許有助于我們窺見未來的變革圖景。
最近,隨著某知名家電企業被微博爆料稱“將停止雜志硬廣告投放”,關于傳統紙媒沒落的話題被再次放大。
還記得2012年底,最后一期美國《新聞周刊》以黑白主色調正式向印刷版告別,人們不禁為傳統紙媒的命運哀嘆。然而2013年底,就在退出紙媒市場一年多后,《新聞周刊》又對外宣布重新回歸傳統紙媒市場。
在傳媒業處于劇變的今天,一方面,“唱衰”傳統紙媒的聲音不絕于耳;另一方面,人們也在不斷尋找、發現傳統紙媒是否應該轉型、如何轉型以及轉型成功的例證。作為傳統紙媒的重要組成部分,雜志等紙質期刊在營銷模式上的變化和探索,或許有助于我們窺見未來的變革圖景。
雜志類廣告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一是目前對期刊發行量的核查不成熟,缺少核查使得廣告在期刊上的價值得不到驗證,對廣告主的投放帶來影響;二是受全球經濟下滑影響,企業壓力普遍比較大,投放廣告的總額在下降;三是我國對醫藥類廣告作出嚴格限制,違規處罰力度很大,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廣告量產生了一定影響。最關鍵的是大環境的變化,使廣告主對于投放媒介有了更多選擇。
為何廣告主的選擇發生變化
人們如何打發“無聊時間”?在等飛機、坐高鐵時,雜志是非常好的旅行伴侶。而隨著手機、Pad(平板電腦)的普及,更多人開始選擇上網休閑。
要適應形勢挑戰的同樣還有廣告主自身。企業目前的發展,一方面要依托現有人口規模的市場空間,另一方面要吸引引領性的消費群體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企業首先要處理好傳統和互聯網化之間的關系,因為“處理不好,傳統會失掉,新的又做不好”。陳剛指出,這個過渡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嘗試,而不是“一刀砍斷”。
為走出營銷困局探索新路
“一篇文章閱讀量多少,被多少人閱讀,受眾來自哪里,我們在后臺都能看到,再把相關數據提供給廣告主,有效地改變了廣告投放的效果。”萬寧說,他們在客戶端還加載了廣告版塊,通過互動的形式呈現更多價值。“這些新的價值讓廣告主得到更多增值部分,他們愿意為此付出資金。”
在傳統企業和紙媒紛紛追趕互聯網大潮的同時,專家也提醒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。
現在談互聯網與紙媒的替代與消亡,為時尚早。“傳統紙媒要理性看待新媒體的發展,既不要妄自菲薄,也不要抱著無所謂的態度,而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,融合發展。相信隨著經營的不斷創新和市場探索,盈利模式會慢慢清晰。”
互聯網技術仍在不斷發展,它到底會將媒體生態改變到什么程度?“大家都在嘗試中,有從傳統媒體的角度,有從互聯網的角度,也有從不同企業的利益角度,觀點非常多元,只是還沒有哪個新的營銷傳播模式完全成熟。”